課程資訊
課程名稱
地理學與科學技術研究
Geography an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ies 
開課學期
111-1 
授課對象
理學院  地理環境資源學系  
授課教師
洪廣冀 
課號
Geog5096 
課程識別碼
228 U3160 
班次
 
學分
3.0 
全/半年
半年 
必/選修
選修 
上課時間
星期三7,8,9(14:20~17:20) 
上課地點
地理二教室 
備註
本課程中文授課,使用英文教科書。
總人數上限:40人 
 
課程簡介影片
 
核心能力關聯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課程大綱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課程概述

什麼是科學知識?對此問題,科學哲學、科學社會學與科學史研究者一度堅稱科學知識必定是普世性的、是貫穿古今且放諸四海皆準的。然而,自1970年代以來於科學史與科學知識社會學中蓬勃發展的「在地取向」(localist)挑戰這樣的說法,進而以一系列精巧的經驗研究證明科學知識不僅可為社會學與人類學分析的對象,更有其地理學。本課程旨在介紹此在地取向之於科學與技術研究(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ies, STS)的影響,以及此類研究又如何促成地理學知識的改變。


 

課程目標
本課程之授課內容可分為三單元:首先,本課程將介紹STS的三大分支:科學知識社會學(sociology of scientific knowledge, SSK)、行動者網絡理論(actor-network theory, ANT)與社會世界(social world)。再者,我們將說明STS於1980年代至今的五大轉向,包括實作、物質、情感、全球與本體論轉向。結合地理學之視野以回答「科學是什麼」、「科學於過去與當代人類社會中的角色是什麼」等問題已成為歐美學界過去四十年來主要的發展趨勢之一。有鑒於台灣地理學社群與STS社群間的對話仍屬有限,且屬於某特定社群之研究者在面對另一社群獨特的概念與分析語言時,常有無所適從之感,本課程提供有志於探討STS與地理學之可能結合的地理系與非地理系學生一個概念地圖,期許修課學生能藉由閱讀相關領域之經典研究,在面對經驗現象時,能熟練且恰當地運用概念與分析語言,從而產出精彩的、根基於臺灣案例、又能與相關理論產生細緻對話的研究論文。
 
課程要求

1. 努力唸指閱,每週得繳交300字的摘要,並在上課時分享。在17週的課程中,得繳交至少10篇的摘要。此部分成績佔20%。
2. 在期中報告時,挑選之前寫的摘要,加以彙整與改寫;與之同時,自臺灣與歐美相關期刊中挑選八篇論文,當中得有四篇文章是在處理歐美經驗外的案例(如東亞、東南亞、南亞、中東世界等),整合其內容,撰寫領域回顧文章。此部分成績佔40%。
3. 在期末報告時,挑選與改寫各週摘要與期中報告內容,另挑選10篇文章,當中得有5篇處理歐美以外的案例,整合其內容,撰寫領域回顧文章。此部分成績佔40%。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Office Hours
 
指定閱讀
2月23日:課程介紹

3月2日:科學知識社會學
本週我們將閱讀Steven Shapin與Simon Schaffer的名著《利維坦與空氣幫浦》的第一至第二章,以及Londa Schiebinger的〈「獸」何以稱為「哺乳」動物〉。這兩篇文章分別聚焦在所謂「科學革命」時期的實驗科學與博物學,藉此說明科學知識社會學強調的「對稱」與打開科學之黑箱等特色。

3月9日:科學知識社會學
本週我們將閱讀地理學者David Livingstone的Putting Science in Its Place。Livingstone深受科學知識社會學的影響,並以其地理學專業,深化科學知識社會學者認為很重要、但事實上卻是放在括號中不予處理的「在地」、場所與地方等概念。

3月16日:行動者網絡理論
行動者網絡理論的一大特色是,認同科學知識社會學者打開黑箱的企圖以及對稱等概念,但認為其作法只是淺嘗輒止,在打開科學之黑箱的同時,將「社會」黑箱化。本週我們將閱讀Bruno Latour的名作〈給我一個實驗室,我將舉起全世界〉與Michel Callon談扇貝的文章。我們將看到行動者網絡理論的招募(enrollment)、轉譯與計算中心(center of calculation)等核心概念,以及兩位作者如何透過這些概念重塑STS的理論地景。

3月23日:行動者網絡理論
如果說16日的指閱關心者為科學家如何將自身座落的場所(site)建立為計算中心,本週指閱將顯示行動者網絡理論如何處理移動。我們將閱讀John Law以葡萄牙戰艦為例談遠距控制的文章,以及Marianne de Laet與Annemarie Mol談辛巴威幫浦的文章。

3月30日:社會世界
社會世界理論為STS中與科學知識社會學及行動者網絡理論齊名的理論分支。本週我們將閱讀Susan Leign Star與James R. Griesemer以柏克萊大學之脊椎動物博物館說明邊界物(boundary object)的文章,以及Karin Garrety的〈社會世界、行動者網絡與爭議〉以膽固醇爭議為例,說明社會世界與行動者網絡之異同的文章。

4月6日:社會世界
除了邊界物外,社會世界研究取向的另一核心概念為邊界工作(boundary work),即科學家與關心科學者如何透過界定「這不是科學」來回答什麼是科學。我們將閱讀Steven Epstein的〈民主、專業知識、和愛滋療法社會運動〉與Thomas F. Gieryn談邊界工程的文章。

4月13日:實作轉向
實作(practice)為當今STS中首要的關鍵詞。然而,什麼是實作?為什麼研究者要關心實作?透過閱讀Lorraine Daston談科學觀察(observation)的文章,以及Jim Endersby之 Imperial Nature的導論,我們來探討前述問題。

4月20日:實作轉向
在13日的指閱中,我們關心者為發生在田野、博物館中比較傾向自然史(natural history)的實作,在本週,我們將看到實作轉向如何影響實驗室研究。我們將閱讀Bruno J. Strasser的 “The Experimenter’s Museum” 與Boris Jardine的 “The Museum in the Lab” 共兩篇文章。

4月27日:物質轉向
除了實作外,研究者也關心科學知識生產與流通中的「非人」;然而,什麼是「非人」,該如何研究「非人」?類似問題最後匯聚成「基礎設施」(infrastructure)的研究,我們將閱讀Ashley Carse的 “ Nature as Infrastructure” 與Brian Larkin的 “The Politics and Poetics of Infrastructure” 共兩篇文章。

5月4日:物質轉向
在物質轉向中,研究者關心的另一個「物」為儀器(instrument)。本週將閱讀Liba Taub的 “Reengaging with Instruments” 與Simon Schaffer的 “Easily Cracked: Scientific Instruments in States of Disrepair” 共兩篇文章。


5月11日:情感轉向
長期以來,情感(emotion and affect)一直是STS研究者避而不談的分析類別;畢竟,談到科學家,研究者關心的常常是科學家如何透過邏輯與冷靜的思考,考慮各種證據後,做出判斷。但如此把科學家描繪為冷酷無情者的作法,在當今的STS研究中遭到挑戰。本週閱讀John N. Parker與Edward J. Hackett談科學協作(scientific collaborations)與Otniel E. Dror談20世紀上半葉美國生理學界如何處理情感—又如何為情感左右—的文章。

5月18日:情感轉向
延續上週的討論,本週閱讀Warwick Anderson談情感與客觀性,以及Paul White以達爾文為例,同樣以情感切入談客觀性的文章。

5月25日:全球轉向
全球轉向為當今STS最顯著的趨勢之一。論者認為,過去研究者多關心科學知識的生產地,以及科學知識如何受到某種地方性之影響,失於探討科學知識如何跨界。本週閱讀范發迪的 “The Global Turn in the History of Science”、James Secord的 “Knowledge in Transit” 與Kapil Raj的 “Beyond Postcolonialism… and Postpositivism: Circulation and the Global History of Science” 三篇文章。


6月1日:全球轉向
全球轉向盛行不過10年餘,又出現了新的版本。我們將閱讀James Delbourgo的 “The Knowing World: A New Global History of Science”、Neil Safier的 “Global Knowledge on the Move: Itineraries, Amerindian Narratives, and Deep Histories of Science” 與Manolis Patiniotis的 “Between the Local and the Global: History of Science in the European Periphery Meets Post-Colonial Studies” 共三篇文章。

6月8日:本體論轉向
本體論又是晚近STS研究中的關鍵詞。Andrew Pickering的 “The Ontological Turn Taking Different Worlds” 與Steve Woolgar與Javier Lezaun的 “The Wrong Bin Bag: A Turn to Ontology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ies?” 來一窺所謂本體論轉向的全貌。

6月15日:本體論轉向
作為課程總結,我們將閱讀Anna Tsing談松茸的奇書:The Mushroom at the End of the World;主要是Part I。
 
參考書目
同上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課程進度
週次
日期
單元主題
第1週
  課程介紹 
第2週
  科學知識社會學與將科學置於其地 
第3週
  科學知識社會學與將科學置於其地 
第4週
  行動者網絡理論與關係空間 
第5週
  行動者網絡理論與關係空間 
第6週
  社會世界理論、邊界物與邊界工程 
第7週
  社會世界理論、邊界物與邊界工程 
第8週
  實作轉向 
第9週
  實作轉向 
第10週
  物質轉向 
第11週
  物質轉向 
第12週
  情感轉向 
第13週
  情感轉向 
第14週
  全球轉向 
第15週
  全球轉向 
第16週
  本體論轉向 
第17週
  本體論轉向
https://drive.google.com/file/d/1yJ8xsYyySaZe0AHBEYWwOQxIInHXPIT1/view